编辑推荐:
人类活动导致的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剧增所引发的气候变化目前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紧急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导致的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剧增所引发的气候变化目前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紧急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承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我国目前每年碳源排放的缺口约为100亿吨 CO2,编制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清单和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祁连山高寒草地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碳汇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区,碳收支存在较大的年际波动。准确评估祁连山区高寒草地碳过程可为我省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学科组李英年研究员、张法伟副研究员等主编的《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碳通量年际动态及驱动机制》一书,由气象出版社于2022年正式出版。本书围绕青海海北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藏嵩草(K. tibetica)湿地草甸三种植被类型地-气碳通量、植被/土壤碳蓄积等生态过程,在介绍相关概念、观测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分章阐述了三种植被类型2002-2016 年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量(NPP)、生态系统净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明确了三种植被类型的碳源汇强度,并讨论了矮嵩草草甸碳利用率、生态系统碳活跃指数、碳分配率的变异性,结合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探讨三种高寒草甸的碳分配策略。通过测定植被、土壤碳库并计算植被、土壤碳的周转时间,并以矮嵩草草甸为例构建其碳循环模式。该专著为高寒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方法发展、生态系统碳汇管理以及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围绕青海草地地-气CO2通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系统梳理了典型地区植被碳吸收和土壤呼吸碳排放速率、地-气CO2净交换量(碳通量)和水热通量交换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本书为高寒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方法发展、生态系统碳汇管理以及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该专著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604801)、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项目(2018-ZJ-T09)、中国科学院 青海省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研究专项 (LHZX-2020-07)、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项目(ChinaFLUX)、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1877547; 31270523;21070437)和青海省科学技术学术专著出版资金的资助。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今日健康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8. 今日健康网 www.jinrijiank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jinrijiankang.org 执行主编:为民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